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相比,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中国天眼”凭借500米的口径和众多独门绝技,不仅在尺寸规模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而且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上,也登上世界巅峰。今天,“新时代·新本领”栏目,带您到贵州——

           看“中国天眼”,听宇宙“心跳”

  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廿年造“天眼”。20多年的不懈奋斗,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傲然屹立于贵州的崇山峻岭。

视频:探访群山深处的“中国天眼”

  这里是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就在这绵延起伏的大山深处,屹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它就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

  “天眼”有多大?为什么选址在群山深处?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是直接观测遥远星系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智慧生命的重要科技设施。

俯瞰“中国天眼”

  从空中俯瞰,它呈现球形网状结构,反射面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周长约1.6公里,绕着圈梁走一圈足足需要40分钟。FAST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中国天眼’看成一口锅的话,它盛满水,全世界每个人可以分到4瓶矿泉水。所以它的体积是非常巨大的。”

2006年7月,“天眼”选址落户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

  这样一个大国重器,为什么选址在群山深处呢?

  姜鹏介绍,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这里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人迹活动稀少,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很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优良的台址环境;其次,它有天然的这样一个洼坑,可以为我们节约很多建设成本;再次,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比较多,落下的雨水顺着暗河流走了,所以排水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天眼”由哪几部分组成,里面有什么高科技?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科学装置,“中国天眼”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其成功建设和落成启用是项伟大工程。

2013年12月“天眼”圈梁合龙

  主动反射面,可以比喻成“天眼”的“视网膜”。它是一个500米口径的钢梁,架在了50根巨大的钢柱上,6670根钢索编织的索网环绕其间,上面则铺着4450块反射面单元,下面是2225根下拉索,固定在地面的触动器上。就像水手扯动缆绳控制风帆一样,通过这些触动器拽这些下拉索,就可以控制索网的形状,一会儿是球面,一会儿是抛面,进行天文信号的收集和观测。

2014年7月“天眼”索网安装

2015年8月“天眼”反射面安装

2016年9月,“天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FAST工程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变化,带动索网上的反射单元,在射电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观测效率。

“天眼”馈源舱,被称为“天眼”的“瞳孔”

  馈源舱,是“天眼”的核心部件,被称为“天眼”的“瞳孔”。馈源,也叫做超宽带接收机,是FAST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整个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号,都靠它来收集。

工作人员在“天眼”馈源舱内工作

  “它起到聚焦的作用,把反射面反射的外太空射电信号聚焦到馈源舱里面,让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专家介绍, FAST采用了光机电一体化的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并联机器人二次调整,它在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可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工作人员在“天眼”总控室内工作

  FAST还配有一个“超级大脑”。在总控室里,高性能计算系统的计算能力可以达到每秒200万亿次以上,存储容量达到10PB以上。目前系统还在继续建设之中,以满足FAST对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爆炸式增长的需求。

工作人员在“天眼”总控室内工作

  “天眼”厉害在哪?有什么独门绝技?能发现什么?

  “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天空覆盖范围为天顶角40度”“跟踪精度8角秒”“观测换源时间小于10分钟”……一组数字反映了“天眼”的高超技能。

“天眼”的四大绝技

  正因为一项项的技术攻关,让“中国天眼”具备了超高的灵敏度和大覆盖天区,使中国制造的望远镜在灵敏度这个技术指标上,站在了世界的制高点。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的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中国天眼”的成功建设和落成启用,使我国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将可以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探测星际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宇宙深处微弱的“心跳”,正被我们一个又一个捕捉到。这些发现,很可能会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目前望远镜处于调试阶段,但已经探测到5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2颗已经通过国际认证。它非常能说明这台望远镜的灵敏度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姜鹏在采访中介绍说。

FAST发现脉冲星艺术效果图

  “天眼”探测脉冲星等,到底有什么用呢?专家介绍,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而产生,具有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并有很多应用,譬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就像是宇宙中的精确时钟,可以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南仁东被誉为“‘天眼’之父”,他有什么动人故事?

  “春雨催醒了期待的嫩绿,夏露折射万物的欢歌,秋风编织七色锦缎,冬日下生命乐章延续着它的优雅,大窝凼时刻让我们发现,给我们惊奇。”

  ——“‘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的顺利建成,不得不提到一个人——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被誉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

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

  从1994年开始预研,到2011年开工,再到2016年9月25日竣工、落成启用,20余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

  为寻找合适台址,南仁东花费十二年光阴,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扎进中国西南部一座又一座大山,足迹遍布荆棘丛生的无人荒野。

2003年10月,南仁东教授与国际专家在平塘大窝凼洼地考察

2003年10月,南仁东带领外国专家和工作人员考察大窝凼,并和当地村民合影留念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攻克,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前进。南仁东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参与到 FAST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不错过每一次会议。他还自称“战术型老工人”,直接参与一线建设,长期在施工现场与工人一起下工地、爬高塔、睡工棚。

2015年11月,南仁东(左二)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

  “FAST就像是他亲手拉扯大的孩子一样,他看着它一步一步从设想到概念,从概念到方案,到蓝图,再到活生生的现实。”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李辉回忆,2014年,馈源支撑塔刚开始安装,南仁东就立志要第一个爬上所有塔的塔顶。最终建成后,他的确一座一座亲自爬了上去,“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拥抱望远镜!”

  “天眼”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每个领域,专家都会提各种意见,南仁东需要做出决策,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把关。同事们都非常佩服他的韧劲、他的知识面,说他既懂技术又懂科学。但南仁东说:“其实我并不是天生什么都懂、特别聪明,只不过我花得时间更多。”

  经过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南仁东和他的同事们不断开启新的征程,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从壮年走到暮年,南仁东倾其一生心血筑“天眼”,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项目。然而,为世人所不知的是,南仁东早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贵州之间,亲眼见证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逝世。

南仁东在2016年科技盛典颁奖现场(2017年1月摄)

  但是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他身后,FAST这个国之重器崛地而起。这项凝聚了千万人心血的雄伟工程正在此处凝望太空,默默坚守,等待着星外文明的第一声回响……

  他的精神更感染着无数后来之人。2017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我觉得南老师最酷的就是他影响了一大批人,他好像还没有离开我们一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感慨,我觉得这就是他的精神对我们团队的一种影响。你可能不自觉地就会把他的一些要求变成对自己的要求,然后再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

  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南仁东当年写下的小诗,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

  从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现在这样,

  出现了文明,

  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对未知探索的精神。

  美丽的宇宙太空,

  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兰琳宗丨供图:国家天文台 新华社)

视频
新时代新本领_第7期_视频.jpg
微课堂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副经理 张蜀新:

  “他非常平易近人”

  问:跟南仁东老师认识、相处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是什么?

  答:南仁东老师,在我看来既是一个师长、很好的上级,也是一个朋友,他非常平易近人。我记得有一次,他拿来了两大包衣服,带到现场。那个衣服送给谁呢?送给现场的工人。这些衣服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还特意让同事提前问了工人们平时穿的衣服的尺寸。从这样一件小事里面,就能看出来他的细心,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他给人的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他韧劲非常强”

  问:南老师这个人性格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答:他韧劲非常强。长达20来年,从1993年到2017年,20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朝着“做我们自己国家的射电天文学大设备”这个初心,在坚持不断地努力做事情。他常说:“人总是要做一点事情的。”他特别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把它付诸于行动。不光是在科研工作上,还有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的。他还特别努力,我们经常说他既懂科学又懂技术,他说:“其实我并不是天生什么都懂,天生特别聪明,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只不过是我花得时间更多。”

  “他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

  问:采访中我们听到了南老师写的好几首小诗,写得都很好,他对文学艺术也很有兴趣?

  答:南老师从小就画画,画得蛮好的。他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他曾经在荷兰用最后的钱买了纸笔为人画像而凑够了游学的路费,日本国立天文台也挂着他画的富士山油画,他经常信手拈来用诗歌般的语言讲述天文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望远镜周围有6座百米支撑塔,从工程的概念来说它是可以移动的,塔与塔之间有可能稍远一点或稍近一点。有一次我曾问他,为什么这六座塔要等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结果他就一句话:“那样不够漂亮。”所以他还是很追求美的,他说现在的望远镜大气、美观,把一种机器的现代美跟自然环境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南老师好像还没有离开我们一样”

  问:南老师的精神魅力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我觉得南老师最酷的就是他影响了一大批人。我在整理他图片、视频的时候,有一个同事进来跟我说:“我觉得南老师好像还没有离开我们一样。”当时,我就觉得打中我了,说出了我们很多人的心里话。我觉得,他对我们团队的影响真的是潜移默化的、非常深远的。你可能不自觉地就会把他的一些要求变成对自己的要求,然后再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

  问:您怎么看待新时代包括天眼在内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快速发展?

  答:“天眼”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整个科研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作为科研工作者,每个人都有一个梦,都希望能够做出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国家强大、经济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才能提供很好的科研保障,才能给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来把自己的梦想实现。所以说,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梦想都是跟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同时,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汇聚在一起,也就实现了国家的发展,实现了中国梦。

(采访整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兰琳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