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文化 > 人物

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侯贵艰苦植绿十七年

两千亩沙丘变成绿洲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13 15:02

  侯贵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乡刘家村村民。这位68岁的老党员在17年的时间里,持续植绿治沙,将2100多亩沙丘变成了绿洲,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一座绿色长城。

  6月28日,在辽宁省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侯贵被授予“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再不制住它,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了”

  四合城乡位于彰武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沙化土地占全乡面积的70%以上,常年刮着六七级的大风。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刘家村北面的沙地旁,狂风裹挟着沙粒,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远远地,一个瘦弱的身影深一脚浅一脚地赶了过来。同行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就是老侯。

  “前面都是沙丘地,咱们汽车开不进去,我叫了个拖拉机,还要30多分钟才能到我那里。”由于风大,老侯只能捂着嘴扯着嗓子喊。

  拖拉机沿着全是沙子的简易路颠簸了10多分钟,记者看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树林,遍布着杨树、松树、灌木和草。要不是老侯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无数个流动沙丘组成的沙荒区,虽然风不小,但风中没有沙粒。“看看吧,这就是我的‘战场’。”老侯笑着说。

  拖拉机继续行驶了20多分钟,终于来到了老侯的家——一间简易的砖房。门口堆放着各种劳动工具,屋内有一个土炕、一个灶台,角落里放着3大袋红薯。“饿了咱就煮点米粥和红薯,配点咸菜,香着哩。”在这里,老侯已经住了18年。

  “要是再不种上树,我们村估计都得搬迁。”谈到来这里的原因,老侯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离这片沙丘只有两公里多。以前,春天地里刚刚种上的种子,不到半天就被风沙吹跑。即使长出小苗,一阵风就被沙子掩埋。无论白天黑夜、寒冬酷暑,家家窗户都得关严实。这些沙丘还会随着大风移动,再不制住它,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了!”

  然而,人要想在沙丘里扎下根,谈何容易。老侯先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找人打井,没想到打到40多米深的时候,真的有了水,“我看到井里能打出水来,高兴得一夜没睡着,心想俺们村有救了。”2001年,他在这里建了房子,不顾家人的反对,搬了过来,栽下第一批树苗。

  种树时,老侯又遇到了难题:市场上买树苗贵,靠种地为生的他没有钱。于是,他就到县里的各个苗圃“偷艺”。“好几次还差点被当成贼呢。”老侯哈哈大笑。

  “沙丘止住了,给子孙后代有个交代了”

  从那时候起,每到春天,老侯就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杨树,通过剪树枝、扦插育苗的方式,在自家大田地里育苗。到了秋天,他就爬上松树找松塔,到灌木丛搜集草种。等到春天,再把苗木和种子种到地里。育苗,挖坑,挑水,种树,巡山……老侯乐此不疲。

  “刚开始,杨树的成活率不到一半,有的地方得种三四回才能扎下根。不到10天就要换一双胶鞋,后来我索性就光脚丫子。有时候遇到大风天,新栽的树苗不一会儿就被连根拔起。我就白天挖坑,晚上种树。”老侯说。渐渐地,以小屋为起点,小绿洲逐步扩大。

  “我们这里养牛喂羊的特别多,除了火灾,我最怕牛羊。”有一年春节,老侯3天没有上山,结果发现很多树苗都被牛羊啃掉了树皮。“我心疼得大哭了一场,差点背过气去。”打那时候起,即使是大年三十,他也让老伴把饭菜送到小屋,和苗木寸步不离。

  “我本想着杨树成材,多些收益,能进一步发展造林。可没想到由于杨树不耐旱,这两年很多得了立枯病,枯死了。我就抓紧改种别的树种。”老侯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油松不仅耐旱,而且病虫害少。“咱是老农民出身,也没请教过啥专家,就是自个琢磨。”老侯介绍,在这片2100多亩的沙地中,他种植的杨树大概有12万株,松树达到了7万多株。

  老侯对记者说:“去年我生了病,春天为了抢时间种松树,就雇了些人,每个人每天都得100多块钱工资。总共8000多块钱的开支,等到秋收卖了粮食才还上。为这事儿老伴还跟我吵了一架,一个月没给我送东西。”

  “老侯可是咱们村的劳模。之前我不明白,他为啥不呆在家里养老,非要到那地方去种树。现在,你看看到了刮风天,风再大,沙子也飞不起来了,光秃秃的沙丘变成了绿洲,真是让人佩服!”村民任利民表示。

  “我们家养了10多只羊,曾经因为放羊的事情跟老侯吵过架,当时觉得他不通情理。后来俺们从广播电视上了解到,国家要建设美丽乡村,重视生态保护,老侯做的是造福咱子孙后代的大事,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人家。”村民高春福笑着说。

  在老侯看来,他遭的罪都是非常值得的。“现在树多了,草密了,成群的野鸡和10多只黄羊生活在这里,沙丘止住了,给子孙后代有个交代了。别看我现在68岁了,只要还能迈得开步,就会再干个十年八年!”他说。